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7月10日,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411102011班“匠心寻迹实践团”赴镇江博物馆开展以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吴风楚韵的千年回响与近代工业的铿锵足音中,学子们以独特“机械眼”审视传统工艺精髓,体悟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刻联结。

镇江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纵览技术演进的窗口。在青铜器展厅,西周“宜侯夨簋”的厚重纹饰与精妙结构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——在参观中,学子们聚焦其复杂多变的范铸痕迹,热烈讨论泥范制作中分型面设计、浇注系统布局所蕴含的早期“模块化”工程思维,惊叹于古人如何克服材料局限实现薄壁均匀铸造。六朝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色背后,是窑炉温度控制的精密实践;宋代金银器上毫发毕现的錾刻纹样,则展现了古代匠人令人叹为观止的“微加工”技艺。每一件静默的文物,在机械学子眼中都跃动为一部部立体的古代“工程图册”,无声诉说着材料选择、结构设计、制造工艺的永恒命题。

移步至陶瓷展厅,六朝青瓷的温润釉色背后是窑炉温度的控制。同学们俯身观察青瓷莲花尊的胎釉结合处,探讨釉料配方、施釉工艺与高温烧结变形的内在关联。宋代影青瓷薄如纸、声如磬的特质,更引发了关于薄壁结构力学性能与材料微观组织的思考。而铁器展区则展现了金属加工的进阶之路,从早期块炼铁到汉代炒钢技术,再到唐宋时期的复合钢锻造,学子们在展柜前驻足良久,通过器物表面的锻造纹理和热处理痕迹,分析古代工匠对材料性能提升的不懈探索。每一件静默的文物,都成为跨越时空的“工程密码本”,无声传递着制造工艺的永恒挑战与智慧突破。

参观结束后,一场围绕“古代工艺智慧对现代机械创新的启示”主题研讨在教室热烈展开。团支书付冰冰率先发言:“青铜器铸造中的‘分铸焊接’思想,为解决现代大型复杂构件整体成型难题提供了仿生学思路——是否可将整体拆解为单元模块化制造再精密连接?”江原则从青瓷烧制获得灵感:“古代通过分层上釉控制釉料厚度与呈色,这与我们金属3D打印中逐层堆积、精确控温控材的核心理念异曲同工,古人真是了不起的材料工程师!”思想碰撞的火花照亮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间的隐秘通途。
“工科教育绝非单纯的技术训练,深厚的人文土壤是创新之树长青的根本。”队长付冰冰总结,“这些承载千年的工艺瑰宝,其价值不仅在于审美,更在于它们凝结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原始智慧。希望同学们能以此次博物馆研修为契机,在未来的科研攻关中,既善用先进工具眺望前沿,也能从历史深处汲取突破灵感,真正成长为兼具工程硬实力与人文软素养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。”
此次沉浸式文化之旅,是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推进“新工科”建设、强化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实践。通过建立与地方文化场馆的长效合作机制,学院将持续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,引导工科学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矿脉中勘探“匠心”基因,在历史与未来的双向奔赴中,锻造堪当制造强国重任的栋梁之材。
(撰稿:付冰冰 一审:李福来 二审:李文达 终审:谭海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