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号召,助力生态文明建设,五名实践团成员在暑期期间主动参与社区环保实践活动,通过清扫公共区域、发放宣传资料、倡导低碳生活等形式,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基层社区,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。
李梓维同学联系了所在社区的居委会,在居委会的支持下,他带领十余名社区居民对小区绿化带、健身广场等公共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。活动中,他不仅细致地捡拾散落的塑料袋、烟头等垃圾,还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。针对部分居民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,他耐心劝导,并结合实例说明垃圾混投对环境的危害。此外,他还设计了简易的垃圾分类示意图,张贴在小区公告栏,方便居民日常参考。活动结束后,李梓维主动承担了后续巡查工作,每周两次检查公共区域卫生情况,确保环保行动成效可持续。
刘毅同学将宣传重点放在低碳出行理念的推广上。他联合当地共享单车企业,在社区主干道设立宣传点,向过往居民发放《绿色出行倡议书》,详细讲解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,并演示如何通过手机APP规划公交与骑行结合的出行路线。为增强互动性,他策划了“骑行打卡换礼品”活动,鼓励居民连续三天选择步行或骑行代步。活动期间,共有五十余户家庭参与打卡,部分居民反馈已养成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习惯。此外,刘毅还走访了社区周边商铺,倡导商家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,五家餐饮店承诺为自带容器的顾客提供折扣优惠。
图为实践团成员刘毅在进行绿色生活宣传
卢泽霄同学关注到社区内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,创新性地开展了“以物换物”闲置物品交换活动。他利用社区空置场地搭建临时交换站,动员居民将旧书籍、玩具、小家电等物品进行登记互换。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,他提前两周通过业主群征集需求清单,精准匹配交换对象。活动当天成功促成八十余件物品重新流通,减少了资源浪费。针对无法交换的废旧电子产品,他联系专业回收机构进行统一处理,并向居民普及不当丢弃电子垃圾可能导致的重金属污染风险。后续他还建立了社区闲置物品交流群,形成长效共享机制。
图为实践团成员卢泽霄同学登记互换清单
曹程恒同学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对社区绿化带进行了科学规划改造。他发现部分绿地因缺乏维护出现黄土裸露现象,便查阅园林养护资料,向物业提出“耐旱植物替换计划”。在征得同意后,他组织志愿者移栽了月季、麦冬等适应性强的植物,并铺设自动滴灌系统以节约用水。同时,他在单元楼入口处设置“垂直绿化墙”,种植常春藤等攀援植物,既美化环境又降低建筑夏季能耗。为巩固成果,曹程恒定期举办家庭园艺讲座,手把手教居民利用厨余堆肥,实现有机循环。经改造后,社区绿化率提升15%,相关经验被街道办推广至其他小区。
图为实践团成员曹程恒在社区清扫卫生
李克同学选择从能源节约角度切入,开展了“家庭节能诊断”志愿服务。他自学能源审计知识,制作家庭用电调查表,通过入户观察电器使用习惯、检测待机耗电等方式,为二十户家庭量身定制节电方案。例如建议王阿姨家将老旧冰箱更换为一级能效产品,帮助张叔叔家调整空调温度设定并清洗滤网。
图为实践团成员李克同学检查电闸
五名实践团成员紧扣绿色发展核心要义,通过多样化形式扎实开展环保行动。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质量,更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居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。这种“从校园到社区”的环保接力模式,既体现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担当,也为基层绿色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方案。活动结束后,同学们表示将持续关注家乡生态建设,未来寒暑假将继续开展类似实践,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实现。
(图文:李梓维、刘毅、卢泽霄、曹程恒、李克
一审:李福来 二审:李文达 终审:谭海波)